谢晚秋从两人的对话中捕捉到了一些关键信息,原来倒买倒卖的那个男人叫老李。
此人瞅准了南北方货品差价带来的暴利,经常从上海那边倒腾一些紧俏货来东北卖。最近,他就因为倒卖了一批友谊牌的蛤蜊油,赚了个盆满钵满。
说起蛤蜊油,这在东北可是家家户户过冬的必备品。
这里冬天气候寒冷干燥,做活的人很容易手脚皲裂、生出冻疮。蛤蜊油价格实惠,又能起到防治作用,因此在普通老百姓家,几乎人手一个。
但只有一点麻烦,这蛤蜊油虽然价格不高,但在供销社购买时却需要工业票。
这年头家家户户的票都是定额发放的,谁舍得拿宝贵的工业票来买这么个小玩意?所以大伙儿宁愿多花个两角钱,也要去黑市上买。
如果自己能做出来类似蛤蜊油的东西呢?
不,蛤蜊油的质地还是有点厚重油腻,气味还大。一般只有不怎么讲究的男人和老人会用。
但那些年轻的小姑娘却不爱买,她们宁愿花更高的价格去买质地更轻盈、气味也更好闻的雪花膏。
如果能做出来比蛤蜊油更细腻滋润,且更香更好闻的雪花膏呢?
谢晚秋低着头安静地吃面,大脑却在飞速转着,他越想,越觉得此事可行。
做雪花膏的步骤是不难的。从前家里还没出事前,母亲闲暇之时总会熬一些猪板油,再添点香料和药材调制成乳霜。那质地轻盈绵软,抹在脸上润而不腻,还带着淡淡的香气。
母亲偶尔也会塞给他一两瓶,让他冬天擦脸擦手。
可现在……
谢晚秋的筷子戳在那一块酥烂可口的猪肉大排上,停住筷子。
猪板油……这东西价格可不低!
如今物资紧缺,平常家家户户做饭都舍不得多挖一块。更何况,他现在住在知青所,要是敢借公共的锅灶来熬猪油,怕是第二天就能传遍整个村子。
某些爱嚼舌根的,指不定得传出什么样的风凉话,譬如:“谢晚秋那小子,竟然拿珍贵的猪油糟蹋!”“谢晚秋小资作风,浪费食物!”
到时候,别说赚钱了,光唾沫星子就能把他淹死。
谢晚秋想着想着,眉头不自觉拧了起来。
不行,还是得去一趟黑市。
沈屹大口吃面,速度很快,很快碗里就见了底。一抬头见他不动筷子,还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不由地问:“这面不和你胃口?”
谢晚秋这才回过神来,他摇了摇头,想起等会还要去找黑市,也赶紧低头扒拉起面条。
热腾腾的骨头汤沿着喉管顺流直下,滑进胃里,鲜香的味道在唇齿间蔓延,吃饱后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走到门口时,谢晚秋看见沈屹掏出一块钱付账。其中两毛是他自己那碗素面的价格,自己那这碗大排面要八毛。
正午的太阳毒辣辣地挂在天上,晒得人皮肤发烫。吃饱喝足之后,身上总算有了些力气,虽然脚底还泛着酸,但想到自己的发财计划,谢晚秋瞬间又打起精神。
他将草帽的帽檐向下拉了拉,遮住径直晒下的阳光,继续在街头巷尾瞎转悠。
这一次,他发现了一些异常之处。
面馆后头的那条窄巷里,总有人行色匆匆地进进出出。还有人站在巷口东张西望,眼神警惕。一个包着头巾、挎着柳条筐的妇女走进去时筐上还盖着布,再出来时,筐却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