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琢完全想不明白。
总之,他必须很小心地维护他们之间稀薄的联系。
谢琢想起她说的暗恋这件事,又把手机拿回来,去看了看苏玉的那篇采访稿。
头头是道,不太像编的。
谢琢的直觉反应,对方是她大学的同学,大概率还是刚上大学的时候认识的,这个阶段少男少女刚得到解放,各方面的解放,会获得各种全新的体验,包括感情上的。
又看了一遍她的回答,谢琢没什么头绪地转了下手机。
随后他打开社交软件,输入了“暗恋的人”这几个字。
跳出来几个词条,吸引他的是:暗恋的人有多难忘。
他点进去,看到五花八门的答案。
-
还要一个月才过年,陈澜已经源源不断地发了很多消息过来。
苏玉刚上大学的时候很流行一句话: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苏玉不会为这类想法而伤感,相反,她很憧憬自由的生活,她太需要自由了。而这句话困住的,反而是她逐渐上了年纪的父母。
因为点了消息免打扰,陈澜数不尽的关怀被坍缩成一个很小的圆点,积泯于每日更新的无用广告和群聊中间,在苏玉的心里,母亲的存在感和这些可有可无的广告平起平坐。
她不是故意晾着不回,陈澜的话太密集,苏玉回不过来,所以每次只是恰好点开,看到她恰好说到哪里,回复一两句。
比如今天陈澜问她:【今年过年回不回?】
苏玉:【要看情况】
陈澜:【我看人家读研究生怎么没你这么忙,国家领导人还要回家过年呢!】
这个感叹号尤其可憎。
很难想象,这样的阴阳怪气、夹枪带棍,不是源于真的憎恶,而是出于爱和思念。
这句话,苏玉就选择性地忽略了。
接着陈澜又说:【在备年货了,买了很多猪肉脯,你小时候最爱吃的】
陈澜:【图片】
苏玉看到了肉脯的牌子。
妈妈还记得她曾经吃不上的好东西,记得她小小的手在瓜果蜜饯里挑挑拣拣,悄悄地捏着肉脯包装袋的锯齿,却被拦下,被要求让给亲戚家的小孩吃。看着她懂事地收回手,陈澜心里也过意不去。
现在条件好了,所以一一补偿给她。
可是24岁的苏玉已经不在意父母的补偿了。
她敷衍地回了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