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荷叶听完,才道:“那你是怎么想的?”
吴玉兰小脸丧丧的:“我和爸爸的想法一致。但是妈妈——”妈妈为他们付出太多了。好不容易能回去,拒绝了将来未必还有这么好的机会。
“实在不行,我觉得还是我一个人回去比较好,就像荷叶你一样。”这样,父母的事业也能保住。即便京市待不住,回来还有个退路。
徐荷叶:“那你有和吴叔薛姨说过你的想法吗?”
吴玉兰摇了摇头。
“其实我觉得你可以和吴叔薛姨好好商量一下。现在政策放开了,以后回城的机会肯定比以前多。
除了知青子女回城政策外,通过考京市大学的方式回去也不失为一条路。而且我听说,扈城政府正在考虑出台买房子送蓝印户口的政策,没准京市以后也会有这样的政策呢!”
“买房送户口?”吴玉兰眼睛一亮。
“是的。”徐荷叶点头,毫不心虚地编了个同学,“我们班上有同学父母在政府单位工作,听说是有代表提过这个建议。不过具体什么时候落实,我就不知道了。也许两三年,也许七八十来年,但落实是肯定会落实的。你们也可以关注下。”
徐荷叶知道蓝印户口这个政策最早实行于1992年,而且只在一些中小城市实行。至于扈城京市乃至深市这样的大城市,要等到90年代中后期陆续落地。
这些城市之所以会出台这个政策也是因为楼市不景气,通过卖房送户口的方式来刺激楼市,但不妨碍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吴玉兰,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方向。
吴玉兰若有所思。
“荷叶,谢谢你,我回去就和爸爸妈妈好好商量一下。”
“嗯,你们好好商量,别冲动做决定。”至少前世吴家卖掉生意正好的粉面馆,全家人一起去京市投奔薛羽大哥的举措是行不通的。
不是说薛羽大哥人不好,只是谁也不喜欢没有经济来源的亲戚依附在自己身上吸血。
和吴玉兰分开后,徐荷叶决定去旁边的小饭馆打包两份饭菜回去。
这个点父母应该醒了,刚回来家里什么都没有,自己做饭也没处买菜,麻烦得很,还不如去店里打包。
这个年代还没有后世那么多科技与狠活,小餐馆厨房用的米面油盐,除了食盐外,都是附近农民自己种的。油是纯天然菜籽油,菜是夏天的时令菜,米也是附近农民种的稻谷碾出来的,味道天然得很。
第72章压力
徐荷叶提着两份饭回到家时,徐辉和董桃花刚好下楼。
“荷叶,你买饭了?”
“嗯。”徐荷叶点了点头,“我想着咱们仓促间回来,家里肯定没什么菜。这个点也买不到新鲜蔬菜,干脆在老街的小饭馆打包了两份饭菜回来。”
徐辉接过徐荷叶手中的袋子,看了看,问道:“怎么只有两份?”
“我吃了的。”徐荷叶拍了拍自己圆滚滚的小肚子,解释道,“我在吴记粉面馆吃了碗酸辣粉,后来还买了个小面包吃。现在一点都不饿。这就是给爸妈你们买的。”
董桃花知道徐荷叶饿不着自己,便对徐辉道:“咱们俩吃吧。从小生活到大的地方,饿不着她。”
夫妻俩吃完饭,徐辉去厨房洗碗。
这个时候还不流行使用一次性餐盒,要打包都是连着餐馆的碗一起打包回来。
吃完,自个儿洗干净,再还回去。住得近,十多年的老邻居,互相都认识,也不用担心人家拿了餐馆的碗不还。
一夜好眠
徐荷叶醒来时,已经九点多。拉开窗帘,太阳升得老高。她舒服地伸了个懒腰,从她重生回来,这还是她第一次睡得这么深这么沉。
果然回到家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