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史王俨急急步入府中,披风未除,面色冷硬。门房来禀,他却一语不发地挥退了人,快步穿过前庭,直入东厢的议事堂。
堂内坐着的是王妃韦氏,周王的正室,自来端庄稳重、极少干政。但今夜不同,她神色凝重,身旁几名心腹侍婢屏息垂手,空气中似乎也凝着不安与焦虑。
这几日,周王府上下皆如惊弓之鸟,处处小心翼翼,生怕再出差错让旁人误会,落人口舌,现如今,多说几句话,小命就要交付出去。
不过,好在周王妃,韦氏撑得住场子,也沉得住气,等周王府长史来了,她紧锁的眉头才散开一些。
“如何?”她第一句话,嗓音低沉,却稳得出奇。
王俨摇头,拱手低声道:“人没接回来。圣上只让晋王、泰王归府,独将殿下滞留宫中。如今……这事怕是已落在圣上心头,疑虑已生。”
韦氏垂眸良久,双手握紧了帕子,许久才道:“我知道会有风波,但没想到来得如此快。殿下行事一向谨慎……厌胜术一事,是否真有人动手脚?”
“臣查了,不像是王府中人所为。但……这不是重点。”王俨抬头,眼神锋利,“重点是圣上不信了。陛下若生疑,真假反倒次要。再辩,也是虚耗。”
屋内一时沉默。
韦氏终于轻轻吐出一口气,声音低下去,像喃喃自语:“事已至此,不能再乱动分毫。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稳。”
她抬起头,看向高邃:“你去吩咐下去,王府上下按兵不动。不许私下打探消息,不许暗中联络官员——包括你那些旧识。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
王俨眼中微动,迟疑了一下,但还是拱手应下:“是。”
“现在这个局面,哪怕多派一个人出去,都会被圣上认为是图谋未止。现在是看,是等。”她语气平静得近乎冷酷,“我们不能让周王再有一丝一*毫的‘主动’。否则……就是‘谋位之心’坐实。”
她说着,起身缓缓踱步,继续道:
“这些日子我仔细回想,周王他近些年没留下什么把柄,也并未私通外臣。唯一让人忌惮的,是他太得人心。长安城的百姓太爱他,朝中有几位年长的老臣也站在他这边……这一点,成了罪。”
“所以现在,殿下在宫中,我们要替他守住王府,守住‘规矩’。不可有半分越矩,否则,就真的是灭顶之灾。”
王俨低声道:“那王妃……下一步怎么做?”
韦氏目光坚定:“你回你的书房,拿一张纸来,我要写折子。”
她顿了顿,又道:“我会亲自写信入宫,求见圣上,为殿下请罪。”
“请罪?”王俨一怔。
“正是。”她一字一句道,“我们必须表明‘臣子之错’,不能让圣上以为我们还敢争。争,只会让他怀疑——而今,他怀疑的不是别人,是他的儿子,是李起凡。”
“我会带两位侧夫人、四位女眷,还有年长的家女,一起进宫探望圣上与太后。我们不为翻案,不为辩解,只为谢罪。”
她看向王俨,目光锐利,“朝廷之上,男人有许多不能说、不能做的。但我们这些内眷,却能‘情深意重’,能‘悔过自责’。只要守得一线人心,便未必没有转圜。”
“周王不能动,王府不能动,但我们这些妇人——能动。”
王俨低下头,久久未语。他知道,王妃所言虽是妇人之策,却比许多朝臣更沉稳得当——也是最后的退路。
韦氏转身看向烛火,灯影摇曳中,她低声自语:
“只愿他还撑得住。”
暮色渐沉,李起云甫一踏入府邸,便仰头长叹一声。
“唉——接风宴啊,接风宴,连个风都没接着,就先被关了七、八、九日冷宫,实在无趣得紧。”他说着,一甩袍角,懒洋洋地坐在榻上,一脚踢开鞋子,靠着锦垫,姿态悠然得像刚从春日野宴上归来。
下人们屏息侍立,不敢多言。
他伸手一掀衣摆,抽出一盏茶,抿了一口,冷笑一声:“陛下倒真是舍得,三位皇子一起囚了,好一个雨露均沾——不过最后只留了大哥在宫里。看着公平,其实别有滋味。”他说罢,嘴角一挑,轻哼了声,“三人进去,出来两人,可不就显得剩下那位……‘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