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他涉世未深,不知甄别,但现在他在吏部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官员贪污违纪的劣迹,其中不乏某些位高权重官员的门生故吏,对各类用于遮掩实情的名目已经有了判断力。
于是,弹劾中的文字像尖刀一般刺伤了他。
他记得大祀坛动工前后的事,所以他知道这份弹劾所述俱是实情。
到了第三年,工钱已被压至一人一月一斗米,江宁百姓无处谋生计,被迫卖地。曾真借‘以役代赋,赈造两全’的名义,兼并林地五千亩,贪污修坛工款十万两银。
上善若水,洇成了永熙十二年江宁县十万百姓将血汗流成的河。
林佩回府,被父亲林亦宁叫到书房。
林亦宁道:“知言,曾大人的考功册听说吏部到现在还没有批,你有什么消息吗?”
林佩犹豫片刻,把实情告诉林亦宁。
他说话的时候浑身都在发抖,像溺水的人徒劳地挣扎。
他没料到的是,父亲听完之后居然一点都不感到诧异,似乎早就知道这件事。
“曾大人早晚是要入阁的,你糊涂啊。”林亦宁按住胸膛,止不住地咳嗽,“我们家虽有国公爵位,却早已内中干竭,你是你们兄弟三个中最有前途的,一定要珍惜眼前的机会。”
林佩道:“可是父亲,我若为曾大人徇私枉法,如何对得起江宁县的百姓?”
林亦宁叹息:“你如今都做到吏部左侍郎了,有些事,为父该告诉你了。”
这一日,林亦宁又对林佩说了四个字——九州万方。
建造大祀坛是皇帝的旨意,领着工部和礼部做这件事的人是太子。
林亦宁缓缓说道:“一县有一县的实情,一国更有一国的实情,眼下阜国最大的国情是财政入不敷出,北方蒙古各国进犯要防守,东边连年水患要重修河道,安西都护要南粮北调,广南要打击倭寇,这桩桩件件哪样是轻松的?曾大人之所以想方设法从修筑大祀坛的过程中挤出一些钱来,不是自己私留,而是太子要把这些钱用于真正紧要之处。”
林佩抬起眼,道:“父亲是说这事是太子殿下的授意,太子殿下要保九州万方。”
“你这样想就对了,还有一件事……”林亦宁说着拿出一张名单,“这几个人都是太子殿下的心腹,你留意一下,有些瑕疵能抹的就给抹掉,抹不掉也别让人拿去做文章。”
林佩接过名单,眼眶微微泛红。
他这时已经隐约意识到,自己当上吏部左侍郎并不是因为才能卓著,而只是父亲和太子做了某种交易,把他放到这个位置,用前途引诱他继续为东宫效力。
但他仔细想了想,觉得父亲方才所说的国情亦是事实,太子的苦衷是可以理解的。
自此,林佩忘却“上善若水”,又记下了“九州万方”。
永熙十四年,天地圣德大祀坛修筑进度过半,江宁县却发生了一起涝情引起的人祸。
灾情发生之时,江宁县衙以赈济为名大量采买改田为林之后种植出来的上等木材,先前虽说一亩林地的收益比一亩田更高,但受灾之后木料无法囤放只能贱卖,百姓因生计艰难,铤而走险,围到县衙门口逼知县另筹粮食赈济灾情。
情急之下,江宁知县带官兵把聚众闹事的百姓就地处决,惊动了京师。
杜溪亭当时也在吏部,听闻消息,找林佩打探内情。
“知言,你说江宁县这事情办的。”杜溪亭道,“唉,我不是说你那八字方略,别介意,我是说大祀坛从一开始选址就不应该放在江宁附近。”
林佩道:“为何这样说?”
杜溪亭一惊,诧异道:“怎么你不知道吗?这事原是东宫的主张,你该清楚的啊。”
林佩愕然。
不知不觉之间,朝中所有人包括他的发小都已经默认他林佩是太子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