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吴景廉走过来道:“冯兄弟、何兄弟!”
冯祖荀也给他介绍了李谕:“快认识认识,他就是这段时间报纸头版的常客李谕。”
吴景廉讶道:“李谕?这么看,还真和报纸上的照片有点像。实在没想到能在这见着个大名人。”
吴景廉日后在民国政坛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经四次出任国会议长。
但是由于吴家的“不光彩”过往,吴景廉现在并没有敢报考京师大学堂仕学馆,而是报考了师范馆。
吴景廉标志性的两抹胡子,和照片上也挺像。
李谕说:“我也没想到吴先生来考大学堂。”
吴景廉21岁就中了举人,几年前又进入国子监成为了一名贡生。
吴景廉道:“我那举人没用,当不了什么官。”
冯祖荀邀请道:“反正大家都是应考生,一起吃饭吧。”
“承蒙相邀。”吴景廉抱拳道。
几人在一处空桌旁落座,店小二立刻端着茶跑了过来,“几位客官吃点啥?”
冯祖荀说:“李先生,您是山东人,山东菜您熟,看着点几样吧。”
李谕看了看柜子上挂的几个牌子,“我可真就随便点了,你们有什么忌口?”
“李先生随便点!哪有什么忌口,我们在京城也不是呆了一天两天。”何育杰道。
“那好,小二,”李谕指着牌子说,“就要油焖大虾、九转肥肠、酱汁鲤鱼、酱爆鸡丁、干煎桂鱼和芙蓉干贝。”
“好来,客官,您可真是行家啊,”小二给几人倒上茶,“您几位稍等……”
李谕刚要喝一口茶,听到后面传来另一人的声音:
“呵!什么行家,几个穷破书生罢了!小二,你给我们这桌上燕尾鱼翅、云片熊掌、葱烧海参、还有锅塌鲍鱼盒。”
李谕侧眼一看,几个衣着华丽的人在旁边桌子坐下,看样子应该是参加仕学馆考试的应考生。
吴景廉是有脾气的,眉头一皱:“以后大家都是同窗,没必要这么说话吧。”
刚才讲话的仕学馆应考生叫做林炳华,他不屑道:“师范馆,呵,以后不过是要当个教书匠,也配做我林某人的同窗?真不知道大学堂为什么会有这种专业,实乃浪费资源。”
冯祖荀也听不下去:“话不能这么说,教育乃国之大计,怎么能说浪费资源。”
林炳华喝了口茶水:“要去当小学堂教习,真笑死人!当个小私塾先生还需要来大学堂读书?穷酸秀才都能当得!这不是浪费资源是什么?”
冯祖荀道:“阁下莫非对大学堂的章程也有意见?入学去留可是张大人亲自制定并呈报朝廷。”
“少拿这些唬我!章程我自然看过,但是大学堂就该有大学堂的样子。搞成这样,实在办得无聊无趣也无有用处。”林炳华讥讽道。
像林炳华一类的人很常见,李谕并不奇怪,随口问:“既如此,你又为何来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