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怕死吗?”
刘守仁终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陈砚笑了。
怎么老有人问他这种问题。
高坚当年问他时,他是带了鱼死网破的决绝,到了如今,他已能心无波澜地给出同样的说辞。
“如今到了下官成仁取义之时,更是下官名垂青史的良机,求之不得,如何会怕?”
读书人常将成仁取义挂在嘴边,可蝼蚁尚且畏死,活生生的人又如何能真不怕?
但士子们推崇“气节”,更对名垂青史垂涎欲滴。
在这等巨大的诱惑下,生死也就不值一提。
而眼前的陈砚,更给刘守仁一种对名垂青史已到了偏执的地步。
十四岁三元及第,十五岁死谏权倾朝野的首辅徐鸿渐。
十六岁戳破宁王谋逆之阴谋,招安海寇,助朝廷平定叛乱,尚未受赏之际,又提出开海。
若此时他被谋害而死,史书上会将他捧到何等高度?
士林怕是都要将他尊为半圣了。
至此,刘守仁恍然,难怪陈砚悍不畏死。
死于他而言,就是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依照陈砚所言,他一旦死了,这些证据会公之于世。
到了那时,他刘守仁与所有涉及其中的人就会被钉在谋害忠良的耻辱柱上,受万世唾骂。
他们不过是陈砚名垂青史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