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瞧着让他前去的呼声越来越高,王质的心中也有些着急,正当他犹豫着要不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忽然一道身影的出现,让他像是看到了救兵一般。
“看,是吏部的徐侍郎来了。”
众人循声望去,之间一个五十多岁的清瘦老者,正朝这边走来。
“出什么事了?”
此人正是如今的吏部左侍郎,也是曾经的东宫旧臣,在清流当中同样威望很高的徐溥。
他的到来,总算是让原本有些混乱的六科平静了下来。
于是,很快便有人将实情的经过对徐溥说了一遍,后者看着眼前的奏章和诏书,眉头紧皱,道。
“官员上奏广开言路,这是劝谏陛下,岂有革除功名之理?内阁此举,确实不妥。”
话音落下,周围的给事中们顿时深表认同。
不过,还未等他们继续开口,徐溥便继续道。
“不过,尔等围聚在此聒噪,也同样并非正道,既有朱批御笔,圣旨诏书,吾等亦不可抗旨不遵。”
“何况,此等事情,只有我等知晓,如何能与万安等人相抗,还是应该即刻抄发有司,再行论救。”
这一番话,顿时说进了王质的心坎里。
要知道,六科名义上虽然有批驳之权,但是,这种批驳和唐朝门下省的批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六科的职能在于监察诏书的流程,换句话说,六科最大的用处实际在于,保证诏书的下达,的确是出自皇帝,而非被他人矫诏。
这一点,从六科需要留存批红的奏章副本,并检查诏书,朝发各部的日常差事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本质上来说,六科是不具备封还圣旨的权力的,只要确定流程没有问题,诏书的确是经过皇帝批准的,那么,六科就必须要执行,否则便是失职。
因此,哪怕对于这份诏书,他们这些给事中再不满,也仍旧需要照旨意执行,然后再另外上奏抗议。
这才是正常的流程。
“徐侍郎所言有理,我等这就去做奏章,务必不能让李文祥这等忠直之臣,就此含冤被罢。”
有了徐溥的这番话,王质连忙就坡下驴,将话题引导开来,于是,一场风波便就此暂时消弭下来。
待到众人都渐渐散去之后,徐溥在王质的公房当中坐下,后者这才松了口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