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文华殿,三人都有些心事重重。
不为别的,实在是今天的这场奏对,让他们这些宦海浮沉多年的老大人,也有些捉摸不透。
回了内阁,万安匆匆交代了两句,便下衙回府去了,并没有要跟刘吉等人过多商议的意思。
深秋的枫叶,早已是鲜红如血,萧瑟的风中,红叶落在脚下,一道意味深长的声音响起。
“看来,万阁老这是打算,又要去做些什么了……”
于是,刘吉转过身,看着自己这个多年的好友兼搭档,不由轻轻摇了摇头,道。
“新皇登基,局势大变,万安和李孜省一党,牵扯的太深了,这个时候,就算他想全身而退,只怕也不可能了,有些举动看似不智,又焉知不是无奈之举?”
片刻后,公房当中,两盏清茶,一缕檀香袅袅。
尹直沉吟片刻,开口问道。
“次辅大人,今日奏对,我有诸多不解,不知次辅大人可否为在下解惑。”
“何处不解?”
刘吉轻轻靠在椅背上,清瘦的脸上闪动着一丝疲惫,但很快就消失不见。
于是,尹直道:“传奉官一事,我倒是看出了陛下的态度,应是不想波及过大,影响朝局稳定,但是,陛下为何要专门将李文祥的奏章拿出来呢?”
“当时,您和万阁老所言,陛下皆不采纳,那陛下到底是想如何处置此事?”
内阁三人当中,尹直是入阁最晚的。
甚至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连内阁大学士的职衔都没有,只是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参预机务。
和万安的谄媚,刘吉的贪权不同,尹直之所以被诟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入阁,全凭的是李孜省的举荐,因而理所当然的,被划归了李孜省一党。
但其实,尹直的经历,却并非这么简单。
在他入仕的前二十五年,名声都很好。
尹直是景泰五年的进士出身,才学出众,对朝局也有独到的见解,很受成化皇帝的器重,也正因于此,他的很多次升迁,都是由中旨传奉而来。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算是传奉官的一员,这也是尹直在朝中遭人嫉恨的最大原因。
成化十一年,他因修成《宋元纲目》,被中旨传奉,升迁为礼部侍郎,而这个职位,原本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尹旻,给自己的门生准备的。
尹旻不敢跟皇帝对峙,只能将这个仇记在了尹直的身上。
后来成化十五年,尹直因父丧丁忧,总算是让尹旻抓住了机会。
尹直丁忧期间,他迅速将六部的所有空缺填满,然后等尹直守丧期满,便顺理成章的把尹直扔到了南京坐冷板凳。
长达数年的时间,尹直都被困在南京蹉跎时光。
直到后来,他实在没了办法,才找上了李孜省,通过他的门路,在成化皇帝身边游说,再加上刘吉的旁敲侧击,最终成功重返京师。
从这一点上来说,尹直的确是受了李孜省的恩惠。
但因此说他是无才无德的奸佞,就实在有些太过偏颇了。
不过,朝堂之上,就算是清白的人,有些时候也会被扣上不清白的帽子。
更不要提尹直的升迁过程,本身就兼具了中旨传奉和方士举荐双重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