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士兵壁垒分明,气氛微妙。
赵文带着十余名护卫,押着几辆大车如期而至。
晋王方面则派来了一位精明的文官和一位面色倨傲的武将。
互市谈判在紧张试探中开始。
赵文谨记赵暮云的吩咐,表现得如同一个为生存苦苦挣扎的校尉府官员,对晋王方面的诸多限制和压价似乎无可奈何。
但在关键物资如硫磺和硝石上却寸步不让,甚至愿意用带来的所有“蜂窝煤”和羊皮溢价交换。
当蜂窝煤引燃之后,通红的煤球发出暖洋洋的火光,晋王这边的人不由自主伸出手来烤火,感受这份温暖。
他们当即明白这个黑乎乎的东西在冬天意味着什么。
谈判间隙,赵文故意唉声叹气地抱怨当文官不容易,相当怀念赵暮云在的日子。
又不小心说漏嘴几句关于“会响的铁疙瘩”制作如何不易,需要“精铁”“巧匠”云云。
随即又仿佛意识到失言,赶紧闭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晋王这边的文官武将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暗自动容。
最终,第一笔互市竟意外顺利。
朔州用“蜂窝煤”、羊皮、细盐,换回了一批急需的药材和数量可观的硫磺、硝石,甚至还有少量晋王“慷慨”赠予的陈粮。
晋王粮草虽紧,但拿出一点陈粮换取烈酒和打探消息,在他看来是划算的。
赵文毫不客气收下,并“千恩万谢”地带着物资返回朔州。
而关于朔州依仗“赵暮云遗留巧思”制造守城利器、但如今缺乏工匠和材料的消息,也迅速被报给了晋王。
“果然如此!”
晋王拊掌,自以为窥破了真相,“赵暮云确已死了!朔州不过是靠着一点遗泽在苟延残喘!那利器虽好,却难以复制!”
他对朔州的戒心顿时降低了不少,贪念却又升起:“若能得到那些巧思的图纸和工匠…”
他再次修书一封给韩忠,语气亲切了许多。
表示愿加大互市力度,甚至可以提供更多铁料和工匠。
但希望朔州能“分享”一些守城利器的制作经验,以共同驱逐鞑子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