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实在对不住啊,我一会就叫他们回去。该是谁的学生,就由谁来教!”
“胡先生,这大可不必。”那位李先生忙摆手。
“按县学的规定,学生选先生是他们的自由,我们做先生的概不能加以干涉。”
卧槽,原来宋朝的学术氛围居然这么宽松,怪不得网上评价说:大宋是文人的天堂。
胡言也不矫情了,扛了黑板,挺胸走进了教室。
从包袱里拿出锤子,又将找铁匠打的那颗大钉子,叮叮咚咚钉入墙内,胡言在一大帮学生满眼都是星星的注视下,挂上了黑板。
胡言拿起教鞭,在黑板上敲了敲。
“这是什么?”
台下鸦雀无声。
没人敢作声,都怕胡大才子发飙,将自己赶出去。
要知道能在这个教室里占个位置不容易,他们可是比试过武艺的。
比试可不是动手打架,是比掰手腕。谁赢谁就能有一个位子的名额。
老刘头的大孙子比这个在行。县学的学生里,除了几个年龄在十一岁以上的,其他人就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他现在坐在了第一排。
“刘宝儿,你起来回答。”把老刘头的大孙子叫起来,胡言一脸期盼。
刘林鼓足勇气叫道:“木板。”
“木你个头!”胡言用教鞭在刘林的头上轻点了一下。
“这叫黑板,用上白石灰制的粉笔,就能在上面写字。这是老师为教你们读书认字,特意制作的教具。”
“为什么要用黑板呢?”
接下来胡言大谈黑板的好处。省钱,省时,省力。反正就是一个省字。
然后他从省字延伸到生活当中,大谈节约。
节俭是一种美德,在这个物产极不丰盛的时代,尤其需要强调。
胡言从本朝的大儒朱熹、太祖皇帝一直追溯到了墨子。
然后,他用自制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那首着名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