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内虚”的消息确实让他心动,但“天罚”的恐怖和一贯的绥靖政策最终占了上风。
他缓缓将碎片放下,望向西方,眼神恢复了惯有的精明与谨慎。
“后卿。。。。。。”
他声音平稳地吩咐侍立一旁的后胜:“列国合纵,声势浩大。然我齐国,僻处东海,与秦无近仇,何必引那‘天火’焚身?
传寡人旨意:边关紧闭,严守中立。
另……”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深意:“再遣密使入咸阳,再备厚礼一份。
告诉秦王,齐,无意与秦为敌,愿永续秦齐之好。
静观其变,方为上策。”
此刻,他更满足于偏安一隅,不愿消耗国力卷入大战,遂明确拒绝参与合纵,选择作壁上观。
至此,在秦臻一手导演的“天火”恐吓与“外强中干”假情报的双重诱逼下。
韩、赵、魏、楚、燕五国,尽管各怀心思,且准备严重不足,终究被恐惧、贪婪与侥幸推搡着,走向了仓促的联合。
。。。。。。。。。
公元前242年,7月,旬日。
魏国,济阳。
昔日平静的济阳城,此刻旌旗蔽日,甲胄如云。
韩、赵、魏、楚、燕五国联军,号称六十五万大军,汇聚于此。
空气中弥漫着战马的汗臭、皮革的铁锈味,以及一种压抑不住的紧张与各怀鬼胎的猜忌。
不同口音的喝骂、号令声此起彼伏,各国士卒混杂扎营,因语言不通、习惯差异而引发的摩擦时有发生。
粮草辎重的车队在营间狭窄的道路上艰难蠕动,不时堵塞,引来押运官气急败坏的吼叫和士兵的抱怨。
这庞大军队的表象之下,是难以调和的混乱与深深的不信任。
会盟高台之上,一场盛大却难掩仓促的仪式正在进行。
祭台上,三牲陈列,血水蜿蜒,五国代表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