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官员、商人们乘车甚至坐飞机走,但是大部分平民就只能走路了。
大明给出的提醒是躲开二十公里,正常人一天就能走出去。
关键问题是走出去之后的生活问题。
怎么获得食物和水。
实际上,君士坦丁堡的两百万居民,大部分普通人都会直接变成难民。
君士坦丁堡的人在往外逃,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从泰西大陆别的地方,用各种手段赶往君士坦丁堡。
有罗马三国的情报和侦察人员,也有各类媒体的记者和摄像人员。
还有一些比较有能力的民间人士。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想要确认大明的神罚武器使用,或者是亲眼欣赏和记录下神罚武器的神迹。
这些人大部分都心怀着期待与痛心以及纠结混合起来的异常复杂的心情。
期待是想要看到神罚武器,痛心当然是因为君士坦丁堡这座堪比圣城的城市可能要彻底消失。
纠结的原因他们不确定,如果君士坦丁堡的人都跑完了,当地只剩下一座空城的话,大明还会不会使用神罚。
露西亚、德意志、意大利这三个罗马的君主和高层,在冷静了几天之后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君士坦丁堡变成了空城,可以兵不血刃的占领了的话,再使用神罚武器也没有没意义了。
他们甚至开始彷徨和迷茫,难道这次还是看不到神罚武器了?
大明就这样拿着神罚大棒,并不需要真的直接用来对敌,单纯的恐吓就能夺取一座座城市吗?
随着城内的人口越来越少,城内的军事和政治机构迅速消解。
有一部分中上层的军官,可能是怀着某种投机心态,没有随大流的一起逃往。
而是在自己的长官和主要贵族离开之后,尝试代表君士坦丁堡与大明泰西作战指挥部联络。
希望能够直接向大明投降。
在他们看来,带着君士坦丁堡这种特殊城市投降,将城市完整的转交给大明方面,应该也算是有一定功劳的吧?
虽然主要力量是大明的神罚武器的压制效果。
但自己作为内部人员的配合,也同样应该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吧?
自己最起码能够告诉大明人,那些设施是最为重要的,那些建筑是有历史意义的。
奥斯曼和罗马留下来的各种典籍古物,大明的文化人应该会感兴趣的。
他们的消息得到了一定的重视,经过大明泰西作战指挥部的联络人员的手后,被送到了总指挥杨遇春的面前。
君士坦丁堡的处置是杨遇春亲自安排的。
杨遇春看了一眼电报,直接吩咐情报人员:
“告诉他们,投降也要后撤二十公里,等大明主力过河之后再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