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潜航时完全没入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船的体积。
大明第一型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直接达到了六千吨,相比以往的传统柴电动力潜艇直接翻倍了。
相比朱靖垣历史上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与后世成熟的攻击核潜艇基本相当。
朱靖垣这个皇帝在海军上的观点,一贯都是喜欢稍微搞大一点,同时喜欢搞快一点。
同时也知道,六千吨也是比较合适的早期攻击核潜艇的吨位。
吨位太小的话,在功率和武器上限制都太大。
吨位上去了,相应的配套的核反应堆经过轮机输出的轴功率,也达到了四万马力。
是历史上最早的核潜艇鹦鹉螺的二点六倍。
这个功率和动力比,能让这艘潜艇的最大潜航速度达到35节。
比绝大部分水面船舶都要快。
同样排水量的船体,使用同样功率的发动机,潜艇比水面舰艇要快很多。
因为水面舰艇的排水量,航行时排开的水的体积,就是它水线以下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体积还是不规则的倒梯形。
潜艇的排水量,排开的水的体积,就是潜艇本身的全部体积,还可以是阻力最小的水滴形。
所以现代水面舰艇大部分都追不上放开了跑的核潜艇。
只不多现代水面舰艇基本都有直升机,潜艇跑的再快也跑不过直升机的速度,一个反潜导弹下去潜艇就没了。
而且,潜艇噪音级别是与速度的立方成正比的。
潜航速度一旦超过二十节,那声呐反馈就和水下开火车一样,已经根本没有任何隐蔽能力了。
现代的核潜艇潜伏和隐藏的时候,通常都会将速度控制在十节以下。
理想目标是将噪音水平控制在海洋底噪以下,也就是让被动声呐完全无法发现的程度。
理论上极限三十五节的速度,实际上只是用来在非战斗状态下快速赶场,以及能够跟随航母编队作战用的。
大明现在这第一艘核潜艇,对于噪音控制这种“高端”需求,也并没有做很高的追求。
甚至于,对于噪音控制相关的研究,都还没有形成很完善的体系。
再加上,现在这艘潜艇,本来也是技术验证和实验用的,甚至都没有做量产的准备。
以后根据服役之后的测试反馈,再设计用于量产的核动力潜水艇。
朱靖垣翻着手上的文件,也听着李锐在旁边做了简单的说明和介绍,了解了目前的核潜艇的情况。
朱靖垣询问了一些细节问题之后,对相关人员表示了赞赏和鼓励,然后问了另外的问题:
“水面舰艇用的大型反应堆的情况和进度如何?”
李锐马上如数家珍的报告说:
“禀陛下,设计动力输出功率八万马力,用于大中型水面舰艇的核反应堆。
“陆上试验堆的建设现在已经基本完工了,预计年后开工之后就可以正式点火测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