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理内务府时间长了,对于内务府的来源,八爷自然一清二楚。
早些年,内务府的收入来源主要靠户部划拨,毕竟当时国内并不太平,先是平定三藩之乱,后是三征噶尔丹,政治环境高度紧张之下,内务府很多收入渠道自然会受到波及。
但是随着天下安定,内务府的经营也渐渐走上了正轨,如今内务府的收入来源大致可分为六个方面。
皇庄地租、垄断专卖、税收分成(盐税关税按比例划入内务府)、罚没抄家、贡品变卖以及商业经营。
这其中税收分成、贡品变卖还有商业经营,大头都来自江浙两地,江南又是重中之重。
所以说江南是万岁爷大半的钱袋子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除了钱袋子,江浙两地自古以来在政治上的重大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江浙考生在科举中断层垄断。
一方面,这两省自古就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私塾、书院遍地开花,教育资源丰富,登科中榜的比重自是让其他地方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江浙的人口基数也大,读书人数量自然也多。
为了平衡这种局面,科举制度在明代就引入了“分省取士”的原则。
清代继承这一传统,并进一步细化了录取比例。
简单的说,科举取仕,不是按照全国排名,而是按照比例分别从各省取仕,甚至偏远地区的考生,录取比例甚至高于江浙。
这种制度其实跟后世的高校的招生政策如出一辙,所以,早在明朝,江浙一带的考生就注定了疯狂内卷的命运。
自然,不管什么时候都有拒绝命运安排的弄潮儿,所以在三百多年前,就有了江浙考生为了提高录取机会,不惜将学籍转到偏远省份,以降低竞争压力的操作了。
这种操作在当时甚至都不少见,这可是冒着被判刑的风险,但是……
风浪越大鱼越贵啊!
所以,江浙籍贯的汉臣源源不断输送进朝廷,这也就注定了江浙官僚集团的影响力的连年走高。
可就是在如今江南学子疯狂内卷、一门心思入朝为官光宗耀祖的五十八年前,江南还发生了三件大事——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
就是这个能把人骨头都泡软的富贵温柔窝竟然爆发出清兵入关之后最激烈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