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也这么挤,天津人口在4000万以上,又是一座超级大都市。
现在天津靠海,排污不是问题。
等到渤海湾填充完毕,渤海省诞生了,排污都是问题,1。7亿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都没法处理。
景泰六十六年,朝廷就提出,必须缓解北直隶交通,必须疏散北直隶人口,这么多人口挤在一座小城市里,早晚挤出事。
所以,今年年初,就有一百多家国企,迁出京师,在河北落户,可人口没走多少。
深层逻辑很简单,因为人多,生意好做,做点小生意都往这挤,人越多生意越好做,就越挤越多。
哪怕迁走了国企,还是人满为患。
因为进来的人多呀。
总不能限制,北直隶不允许迁入人口吧,那还发展不发展了?
只能将在热河建都的事情提上日程。
朝廷刚开始决定,在锡林浩特建都,叫上京。
本来朝廷是想选择在赤峰,就是辽上京的原址上建都的,可是,这里距离京师太近了,缺乏政治意义。
也有朝臣认为,去杭爱山上建,问题是,北方加高之后,蒙古高原能有什么用?
还是在热河省建。
可是,钦天监派人去看了之后,认为这里不是龙兴之地,一路往北考察,认为和林有龙气,应该在和林建都。
和林本身就是蒙古帝国的首都,后世叫乌兰巴托。
朱见漭说是一派胡言。
可工部人员去考察,认为锡林浩特生态脆弱,确实不适合建都,还是蒙古高原上的和林合适。
上京是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反而不大。
热河省本就是京师遮蔽之用,如果再建都的话,位置重合,起不到建都的政治作用。
应该再往北建都,而和林有天子气,又曾经是蒙古帝国的首都,建都非常合适,在此建都能够统辖整个北方。
经过大半年的讨论考察后,最后还是选择在和林建都,改和林为上京。
在和林建都的话,就没法将京师的产业转移去和林了,一是没有海运,二是天气寒冷,不适合发展工商业。
那么上京存在的意义,仅限于政治意义了。
起不到转移人口的作用,那么何时建设上京都可以了,反而不着急。
对于外迁人口,朝廷是比较着急的,朱见漭还下了死命令,景泰七十年之前,必须将人口降到一个亿,并且逐年下降,绝不能增加了。
朱厚煐入京的时候。
刚巧老皇帝正在手术。
经过太医院太医,以及全世界专家的会诊,决定由几个行业内最顶尖的医生给老皇帝手术。
手术时间是景泰六十七年,八月初三。
手术地点就在宫中,由专业人员搭建一座专业的无菌手术室,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