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这些外夷在大明没有根基,皇帝用着也放心。
皇帝有一个叫影子的特务机构,主要就从外夷、养济堂孤儿中挑选人才,从小就培养,一直隐藏在暗处。
影子里有多少人,谁是头目,这些人藏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连一直侍奉皇帝的汪直都不知道。
朱佑榶去詹事府。
朱见淇的詹事府里没有成员,但太孙的詹事府里,配备的超级齐全,年轻干才,全都放在太孙詹事府里。
但可这不是偏心,老人家都是隔代亲,有了孙子就都能理解了。
皇帝对其他几个孙子也不错。
朱佑榶詹事府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人,老四十一,朱见涯,他的亲叔叔。
老四十朱见溽分封出去后,在朝中处置政务的,基本是太子、太孙和老四十一,偶尔太子家的几个儿子,也跟着处置政务,但参与不多。
很显然,太子没有皇帝那般胸襟。
皇帝是贪权、霸权,但却懂得放权,抓重放轻,不止对太子,对天下百官,皇帝都肯放权给下面。
就说财政收入,地方截留一成,用作地方使用。
皇帝却额外加了半成。
并且提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一切按政绩说话,能干的官员就要大加奖励,不能干的庸臣就要滚下台来。
地方财物截留太多,导致中枢朝臣都担心,地方是否会自治。
可现在都是景泰五十六年了,不但没自治,地方发展迅猛。
跟谁干有好处,大家心里都有本账。
皇帝向来不吝惜赏赐,甚至将很多约定俗成的分帐方式,放到明面上来,潜规则变成明规则。
就说官员,以前不许经商,可防住了吗?
现在允许经商,允许奖励。
朝代变了吗?大明变了吗?
没有呀!
可太子就做不到皇帝这样,朝中所有人都清楚,在皇帝手下做事,只要你有能力,皇帝就会喜欢你,你想做什么官就让你做什么官,你想有多少钱,就有多少钱。
没错,弊端很大,但大明发展如此迅猛,难道不是因为皇帝敢用人的原因吗?
以前千防万防,防住了吗?
太子完全做不到,太子是既当又立,想要发展,还想让官员做圣人。
皇帝是别谈感情,就谈钱。
太子是,谈感情,还得谈钱。
问题是太子远没有皇帝的胸襟,皇帝敢把朝政全都交给太子、太孙去管,对内阁八部六寺重臣,极致信任;对地方督抚,给予最大程度支持;对于藩国,倾其所有的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