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呢,密旨送到了。
于谦摆案焚香,接旨,然后才展开密旨来看。
密旨很长,皇帝把想法都说了,就是和他商量,看看密旨发出来的日期,是前天,比发去内阁的时间早一天。
结尾,皇帝说了,要在每一所武学中,树立本朝武将的雕像,其中就有于谦。
至于武举考题、主考之事,皇帝没说。
显然也在纠结,该交给礼部,还是勋贵呢。
交给礼部,文官肯定会打压武举,最终还是会无疾而终;
而交给勋贵,又担心勋贵的山头太大,以后难以控制。
所以还在纠结。
于谦估计,皇帝还会给他一封密信,和他商量,这是他和皇帝的默契。
“李首辅,武学之事,交给老夫吧。”
李贤脸上露出笑容,武学事,他这个首辅不该参与太多的,因为他刚上任,皇帝就烧他的眉毛。
此时又是他威望最弱的时候,于谦同样在坐冷板凳,所以皇帝选择最好的时机,利用二人将武学打开局面。
皇帝算把皇权用得恰到好处。
景泰十三年,则就举行景泰朝第一次武举。
以后就是今年武举,明年文举,考个几十年,就成为规矩了,武举就能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基层人才了。
送走李贤,于谦十分高兴。
他想争一争第一次武举的出题权和主考官的位置,让他彻底坐稳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
他很清楚,他退让首辅之位,不闹不骂,让皇帝十分满意。
皇帝便投桃报李,给他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让他得偿所愿。
他心情不错。
果然,皇帝送来密信,和他商讨出题、主考的问题。
接下来几天,他一边编纂兵书,一边使人写教本,又开始选址,筹备武学之事。
按照皇帝的意思,各省设武学,每年入武学学习的人不能多,控制在二百人左右,学习为期两年,两年后参加武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一次考,武举仅录五十人。
考试科目也简单,三场,都是军事推演,实战指挥打仗。
但生员可选择,步战、骑战和水战三门,也可以全部选择,自由选择。
教本还叫武经,但删除了原本所有内容,重新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