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因大明强盛,就如日光般炽热,照得属国睁不开眼睛。
仅景泰十年到景泰十一年,来到暹罗做生意的商人,高达三万人,双方使团各出使七次,彼此加深熟悉。
其实是大明加深对暹罗的经济控制。
在景泰十一年四月,派来一支由翰林院组成的进士使团,有72位进士,带着渊博的知识来到暹罗王都。
帮助暹罗进行汉化。
最重要的是,给暹罗带来了的纸!
没错,暹罗还在用贝叶,纸张皆是从大明进口的。
暹罗自愿汉化,大皇帝则赐下纸张技术,让明商来暹罗开办造纸厂,让暹罗高层用上洁白的纸张。
明商还传来墨和笔,教暹罗高层书写汉文。
摒弃自己的文字,官方文字一概使用汉文。
刘珪是半主动汉化的。
他被高宗本强兵压制,被迫使用景泰十一年的年号,放弃自己的年号。
而大明打通了暹罗的通道,彼此接壤,成为邻国。
从老挝借地之后,暹罗不是没和明军打过仗,而是明军之强,世所罕见,暹罗军真不是对手。
所以,刘珪主动汉化,一是谋求大明先进的技术;二是想从大明购买军械。
他认为明军强在军械,而非军卒素质。
大皇帝已经赐下两千支火铳,并愿意卖火铳给暹罗。
收到火铳,拉梅萱立刻改了汉名,就叫刘珪。
并寻机购买大量火铳,他派遣使团去交涉。
“天使,孤的使臣回国,言称皇帝陛下并未在京师,而巡幸南京了,朝中做主的是内阁。”
刘珪带着几分疑惑:“皇帝陛下,就不怕大权旁落吗?”
他说着蹩脚的汉语,偶尔还夹杂几句暹罗语。
边永如今非常精通暹罗语言,甚至还精通几门方言。
他不止和暹罗官方交流,还和一些部落进行贸易。
对暹罗的了解,他可能比暹罗王深刻。
“王上有所不知,我天朝法度,丞相之权归于内阁,而阁臣地位不高,属于陛下的秘书,乃陛下钦命;”
“而文武分治,彼此制衡,阁臣虽行相权,却无丞相实权;”
“而且,我天朝尚有五法司,都察院、监察司监督百官,谁敢窃取皇权,当被弹劾,即便皇帝远在南京,照样掌握天下局势。”
边永详细剖析,大明的权力构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皇帝已经下旨,推动三国汉化,并派来七十二个翰林院进士,还有一些民间学者,被征召派来暹罗,帮助暹罗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