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秋稻即将开镰收割,秋稻一收,剩下的部分水渠道路,便能迅速修建,不用多少时间便可建好,将田地也修整开荒后,便能卖田回拢资金。
再次进入山城,其变化颇大,好多老建筑被推倒重建,还开出了不少新城区,道路也进行修整拓宽,能通车的更多了,不过受制于地形,不少地方还是走路快。
街上的车辆也多了,甚至因为拥挤在几条路上,给人的观感,车比上海更密,尽显繁荣之色,江上也出现了专门摆渡车辆的渡船,还修了专门渡口码头。
车的数量确实不少,较原先,不知翻了几翻,不过其有一大特点,多数都是烧颗料或气的,因为有大量相关厂子投建,这些燃料,已实现平价且大量的供应,不少非林家造的车,也进行了改装。
街面上,也出现了好多的食摊食铺,经营火锅或箜饭快餐,不用说也知道,黄海生应该将事办得还挺漂亮的。
尤其红澄澄的火锅,街面上到处都是,空气中,都感觉泛着股辣味,细看,光顾的不少还是外来者,这通过精神面貌,能做出粗略判断。
当然,肯定不可能是外来者多嗜辣,而是重庆夹在两江之间,水汽极大,外地人,多数一时半会难适应,而辣有怯湿之效,所以外地人,只能适应这一口爆辣,继而缓解环境带来的不适。
至于箜饭,价格平价,还有肉有菜有油,吃起来也方便快捷,所以看上门顾客,也是得到挺多人钟情,只不过,用餐速度偏快,所以能开起的摊铺较少。
林默也搞了一份箜饭,看了下,大米不多,玉米粒、土豆仔、红薯块这些较多,肉是午餐肉,也不少,一碗有好几大片,但其是粗粮的,油用的也不少,油光铮亮的。
玉米粒不用说,这算粗粮,原先种植便不小,并非林家种植杂交玉米的原因,红薯也一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民国种植量极大。
至于土豆仔,倒是跟林家有关,林家也开展了对土豆的选种育种相关工作,也取得了成果,有几款产量大的品种可推广,不过还没有正式的推广。
不过,林家在早期的土豆选种育种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品种,产量很不错,只不过,土豆长不大,而是一窝土豆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且,小土豆淀粉含量偏低,储藏时间也较短,但其生长周期也短,也算有点优势,估计林家是在这边推广种植了,且目前产量伯还不小。
另外,这款土豆还能水培,摘了又长、长了又摘,能持续收获上一段时间,当然,在这边应该不是采用这种方式,建池子之类进行栽种,成本比较高,并不划算,利用现有水沼生产才合理,但这边这类环境不多。
午餐肉,应该是林家的食品产业供应的,虽因要腾出粮食救灾,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生产一直持续,毕竟很多食物需妥善保存,或加工后,也能改善一些食物的口感,且这并不影响救灾。
而这边就有厂子,黄海生这边批量拿货,连包装都不用上,还是粗粮制成,价格自然低廉,摊子铺子自然舍得用,对于顾客,有肉味便好,还要啥自行车?
至于油,肯定来自舟艇部队,其在榨油产业的投入很大,一个原因,自然是为获利,采取的也是走量的模式,所以前有大量平价油供应。
另一原因,且是植物,必要的时候,也可做为发动机燃料,对其进行加工,还可提炼汽油、柴油、煤油这些,虽然不太划算,但特殊时候,也是一个来源,可避免他们的船无油可用。
话归正题,林默去看了下特战室的据点,城内的也建设完成,对岸的大基地,码头地基已搞好,只差进一步完善各类训练设施。
而情报处总部,也把地基这些搞好了,配属在山中,被划定为了军事禁区,外人看不见的附属设施,则已接近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