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贸然暗中授意关西名士抨击孙权,那么曹魏与孙吴两家的名士肯定会反击。
三家名士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会给天下人造成一个默认的心理印象——汉、魏、吴三家互相撕咬,本质上并无不同。
这样的心理印象是有利于孙吴,却是不利于大汉的。
该说不说,孙权的政治天赋真的是点满了的,他走的每一步看似滑稽,但背后都有着深意。
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糜旸从始至终,都未提出过这方面的建议。
而糜旸也一直未找到好的办法,来从根本上瓦解孙权的阴谋。
糜旸想不出,诸葛亮却想出来了。
大汉既然是华夏正朔,那他自然不屑与所谓的吴朝争辩。
相比想在言语上取得胜利,诸葛亮则是直接用堂堂正正的行动,来让孙权的一切阴谋不攻自破。
尊崇忠义、宽仁、自信、等等符合华夏正朔的形象,会在孙登被封赏后,一步步潜移默化的在天下人心中成为今汉的标签。
而分化、离间、种乱、等等能让孙吴内政一团糟的手段,亦会在孙登被封赏后,一步步在江东的腹心之地发酵酝酿着。
在明白了诸葛亮的所有想法后,糜旸不自觉地想起了史书上非常着名的一句话:
诸葛亮今日的建言,不就是很生动地在诠释着这句话吗?
不止殿内众臣对诸葛亮的建言感到惊喜,就是坐在主座上的刘备,这一刻看向诸葛亮的目光中,也充满了满意与骄傲。
卧龙向来不轻吟。
可一旦吟叫,那定然是之音。
没有过多的犹豫,刘备就开口道:
正所谓: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可身为天子的刘备,却毫不迟疑地将封赏孙登的权力交到诸葛亮手中。
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程度,达到了何种地步。
而将事情甩给诸葛亮之后,刘备看向糜旸言道:
突然被派了一个任务的糜旸有点愣。
他不是不知道刘禅明日到长安的事,也不是不愿意去接刘禅。
他发愣的原因是,尚书台内他还有许多政务未处理,实在是有些抽不开身呀。
政务已经积压的够多了,再积压下去,他元旦那日也休想休沐。
刘备看到了糜旸脸上的些许迟疑之色,要是其他君王见臣下对接太子一事为难,保不齐心中会疑虑重重。
但刘备却不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