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从善的想法是,只要充分利用庐发行的影响力,以及所掌握的商业资源,官府便可将其作为范本,在短时间内重启九江的商贸活动。
当然这可不是宁子敬下达一条政令就能做到的事,官府也需要为庐发行提供一些特殊的资源,比如能够平抑市场物价的粮食和生活物资,以及庐发行对外从事贸易活动的独家渠道,以此来保证庐发行对九江贸易领域的影响力。
毫无疑问,卢从善的想法带着非常重的私心,宁子敬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也不可否认的是,庐发行在九江本地的影响力,并不是外来的海汉商行在短时间内可以替代。
各种商品在九江地区的分销、收购渠道,与周边其他府县的商业往来,以及对本地市场的了解程度,这些都是卢从善所倚仗的独家优势。
宁子敬当然也可以对卢从善开出的条件不予理会,只依靠海汉自身的商业机构来推进他的发展计划,一样可以实现目标。但那样做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进度肯定会比利用庐发行来开路慢得多。
宁子敬考虑片刻后回应道:“卢大人,庐发行的经营活动可以照旧进行,但你想要特殊的照顾,恕我爱莫能助。接下来会有许多海汉商行进入九江,我觉得庐发行应该好好考虑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竞争,而不是尝试走后门抄近道。”
卢从善略感失望,但想到宁子敬的减免税赋政策,庐发行也同样是受益者,当下也不敢多言,免得引来上司反感就得不偿失了。
卢从善其实还有一个不敢说出口的猜测,那就是宁子敬名下是不是也有类似庐发行这样的商业机构,这样似乎就能合理解释宁子敬的做法了。但若真是如此,庐发行今后的日子恐怕就不是那么好过了。
他的这个担心其实是有些多虑了,或者说这种事所涉及的层面,根本就不是他一个小小地方官员能掺和的。
海汉目前有实力从事跨地区乃至跨国贸易的商行,无一不是有着深厚的背景和实力。其中的确有不少都是穿越众名下的产业,所拥有的众多资源也并非传统商业机构可比。
如石迪文名下的东海行,其生意所及的地区几乎覆盖海汉在海内外的领土,随便一个地方分号的经营规模,就几乎与庐发行相当了。
无需宁子敬举办招商活动,这些嗅觉灵敏、消息灵通的商业机构很快就会自动来到九江,开始强占本地的市场。
宁子敬对卢从善所说的话,与其说是告诫,倒不如说是善意提醒。像庐发行这样的地方商行如不提前做好准备,那真有可能会被这些涌入九江的商业巨鳄吞得连渣都不剩。
但他也并不希望卢从善把精力过多放在私人事务上,现在自己刚刚接手九江,有很多政务都需要卢从善提供协助,岂能把私人买卖置于公务之上。
宁子敬不想把话说得太重,如果卢从善仍然听不进去,或者是没有领悟到精神,那就要考虑用其他人选来顶替卢从善了。
在海汉进驻九江城的第五天,新任官府总算公布了宁子敬制定的施政方案,并且以布告的形式,在九江城及下属的几个县公开张贴,告知民众。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项措施之外,还有一条是关于治安的内容。以海汉接管九江城的时间为准,之前各个衙门已经了结的案件,均以大明律为判决标准,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