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吧,谢宏也是倒霉,到长安的时机并不是很好。
那个时候,正好是六年前,诸葛亮主持吏治改革的时候,正好赶上八部巡按御史巡查地方,从朝廷中央到地方,查出了一批昏官庸吏,以至于诸葛亮对所有新进的推荐人才,都进行了一次严格的考核。
谢宏在治理地方和经史子集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大才,他的考核成绩不理想,也就是数术方面的成绩不错最终被分配到户部计利司当一个小官。
谢宏对此,不能说满意,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是变卖家产来的长安,已经没有退路了。
而这六年的时间里,谢宏也算认真工作,从一介小吏,慢慢的升到了书佐的这个职位,再熬一熬资历的话,升到户部员外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之后能不能升到户部右侍郎这个层级,那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还得看有没有贵人扶持了。邓芝可能还不够,但万幸,李严确实看到了谢宏的能力。
李严也是没办法,比起诸葛亮等人来说,他在朝廷中的资历太浅,像什么蒋琬,费祎,董允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的有诸葛亮提拔之恩,他想要在朝中立足,就必须提拔一些自己人,为自己所用。
中高层基本都是诸葛亮的人,李严也不敢想,因此,他只能是从中低层选拔人才,进入自己的人才培养库。谢宏就是这个时候被李严给注意到的。
不然堂堂一个尚书令,怎么可能去关注一个户部计利司书佐,两个人的级别差的太大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谢宏算是李严的人,这点张溪也好,诸葛亮也好,其实都知道。
但是吧,如今的大汉朝廷百废待兴,很多事情大家都还算和睦,还没到需要争权夺利的时候,因此,只要这个谢宏有才,那也不是不能一用。
更别说,这么大的一个经济战计划,势必也需要李严的全力配合,李严安插一个自己人在一线掌控局势,也非常的有必要。
<divclass="contentadv">就这样,张溪在延熙十四年正月,参加完新年大朝议之后,就带着谢宏一起回到了荆州,由谢宏和马谡一起,开始主持这个经济战的计划。
首先要做的,是在官方层面暂停和魏国,吴国两国的贸易。
是的,就很奇葩的一个现象——虽然大汉和魏吴两国之间都是处在交战状态,但是贸易方面,三国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是出于非常正常的贸易状态。
如今,大汉直接把这个官方贸易给停了。
理由也合情合理嘛,双方互为敌国,官方贸易停摆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么。
但是吧,其实三国都知道,就算这个官方贸易停了,三国之间,还有民间贸易的存在,甚至有些所谓的民间贸易,根本就是披着民间商贾皮的官方走私。
所以,大汉这边的第二个措施,就是调高了民间走私的价格。理由同样合情合理,官方贸易都停了,搞民间走私风险太大,成本上升,提高价格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最后吧,就是最后的杀手锏大汉的商人,打着民间走私风险极大,大量铜钱流通容易引起官府注意为由,要求魏,吴两国的走私贸易,全部由大汉发行的直百钱结算。
这招就有点图穷匕见了。
谁都不是傻子,凭什么你拿着大汉的直百钱,就要拿走我手里价值百钱的货物这不是摆明了坑钱嘛。
魏吴两国,但凡从事这种民间走私贸易的人,就没有一个人是傻子,这种吃亏的事情,他们可不会轻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