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别看现在欧洲军队最早大规模装备火器,但大规模装备其实也不过是把火器手的比例提高的两成。
只是他们的统帅意识到火器的厉害,所以国家愿意投入资金进行这方面的研发,是主动的。
有了研究成果,很快就会装备到部队里使用。
但是,欧洲国家国小民贫的缺点这个时候也完全暴露出来,他们缺少资源,工业时代也没有开始,所以生产力也是极低的。
大明的生产力虽然要不比欧洲国家强几分,但胜在国力强盛,地大物博在这个时期是绝对算得上的。
有了资源,又有人口优势,自然可以真正实现大规模生产和装备部队。
更何况大明的军事职业化丝毫不比欧洲晚,甚至更加彻底,把军队都先搞成世袭制。
户籍制度虽然有缺点,但世世代代军户的属性,也让这些军户家的孩子还在年幼的时候就能接受到一些军事技能的培训,进入军队后就能很快上手。
至少,他们对于军队的纪律,都是一清二楚的。
可以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大明在这个时代还是全面碾压欧洲国家的。
而在大明,火器的研发更多还是个人的喜好,喜欢火器的学者,自己进行这方面研究,然后交给衙门。
当然,最后是否能够被朝廷接受,并组织生产,那就得看这个人在朝廷里的影响力了。
许多时候,这样的研发也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最终不能真正进入军队。
后世人们在古籍上看到的许多武器图谱,特别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火器,其实大多就是只生产了一批或者两批,之后就不再生产,直接废弃。
当然,这也和这些东西大多华而不实有关系,其实这个时代的火器就两种得以持续生产装备,那就是鸟铳和大炮,其他都只能被淘汰。
而做为武器研发的主要负责部门,对于火器其实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也根本没有组织过什么研究工作。
之前魏广德让他们搞大将军炮,最后也是一塌糊涂,没出个什么结果,还是俞大猷从壕镜搞来制炮技术,他们再加以改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得不说,貌似中国古人改良的天赋也很高,那时候山寨出来的产品,性能就能比原装货强。
李成梁看着一队队士卒进城,后面则是一辆辆马车,拖着各自物资,他似乎已经意识到马车的重要性了。
叫来书吏,李成梁开口就说道:“你立即草拟一封文书递兵部,就说我军现在对后勤极度依赖,需要朝廷准备装载量更大更灵活的马车,最后四轮那种。”
“四轮马车?”
书吏愣了愣,他好像还没听说过有四个轮子的马车存在。
“你照着写就是了,京城应该有人知道。”
李成梁不耐烦的挥挥手,让他下去马上草拟公文。
四轮马车,其实在古代中国确实稀奇,倒不是没人想到,而是中国的地形决定了貌似用不上。
欧洲有百分之六十是平原地形,尤其西欧几乎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地,非常适合四轮马车行驶。
所以在十三世纪欧洲人找到了四轮马车的转向难题,四轮马车才开始在欧洲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