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就是两个人的单挑,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数十合,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
而士兵们也不做任何反扑,就立即拱手认输,于是,战争结束。
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浪漫精神,确实非常满足读者和听众的喜好,很有代入感。
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只要主将战胜,则全军皆胜,只要主将一输,则全军皆输。
整个战争的胜负,竟完全取决于两个主将的武艺高低,士兵们仅仅只起摆设作用,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当然,也不是否认历史上存在过的斗将,正史上所记载的单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最多也就是主将之间的“决斗”而已,但是自唐宋以后就几乎很少再有了。
其实能够代表中国古代军事战争最高水平时期的秦汉时期,在这几个阶段的正史之中,“打仗斗将”事例与其他战争时期相比又要少的多。
这是因为秦汉时期所发生的大规模战争更多,比如秦灭六国、汉击匈奴这样的大战,可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的。
想要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取得胜利,集团性的作战方式,以及将军的战略战术,才是作战制胜的重要因素。
这才是战争规律,毕竟将军可是军中之宝,是战争的指挥首脑。
古人常云“主将一失,三军尽墨”,所以古代的将军也不会愚蠢到去以身犯险。
至于说三国时期,虽然小说写得好,但真实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斗将也不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比如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
至于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
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
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
窦建德倒不是出来斗将,他只是打算和李世民辩论,结果被李唐轻骑突进围住活捉。
其实仗到了宋朝的时候,战略和战术的指挥能力已经得到武将高度重视。
战略,自然是朝廷的调兵遣将上,战术则是对垒军阵的布置,不同的军阵有不同的打法。
只不过宋朝使用非常僵硬,甚至出现朝廷选择战术,安排军阵布置的打法,结果就是因为不灵活,被对方针对,所以常常吃到败仗。
但是,即便如此,宋朝的大臣们还是乐此不疲,喜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马芳不玩虚的,或许他单挑其实未必有多强,所以更在乎士卒的训练。
其实,同时代的武将里,或许也只有俞大猷年轻的时候有这个能力,可以出来单挑,不惧敌将,但俞大猷一生经历也从未在阵前这么干过。
好吧,俞大猷据说最成功的一次斗将,应该就是跑去挑战少林寺。
像戚继光、李成梁这些,单挑功夫显然都是不及格的,所以他们都是练兵的好手。
这边,马芳已经看过魏广德的书信,眉头登时就舒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