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王杲家族也算是女真部族里的望族,原先明军剿灭古勒寨后,也对其他几处城寨进行了围剿,不过明军到达的时候,王杲残部许多人已经逃进山林躲藏起来,明军之后的成果并不大。
现在王杲之子阿台和阿海已经冒出头来,阿台回到了被明军一把火烧掉的古勒城,而阿海则去了沙济城,重新竖起了大旗。
在辽东,现在意见已经分成了两派,一是应该趁王杲残部羽翼未丰时尽快剿灭,斩草除根,二就是戚继光的打算,那就是放任阿台和阿海,等他们纠集旧部以后再出手。
同时,留下阿台和阿海,还可以趁机查明女真各部中有多少人还和王杲私底下有勾结,以便于朝廷接下来一网打尽。
戚继光就是支持第二条派系的,而他压着不发兵围剿,自然免不得受到对方派系的攻击。
这段时间里,辽东军政官员因为这件事儿吵得不可开交,辽东巡抚张学颜也迟迟拿不定主意。
戚继光是见识过文官厉害的,笔如刀可不是夸张。
想想当初还在剿倭的俞大猷,可不就因为某些人传言他通倭,直接从浙江总兵官的位置被人拿下。
要不是俞大猷福大命大,京城有人保他,现在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说俞大猷通倭,那时候的浙江,除了那几位,谁都不会相信,因为有俞大猷在,倭寇在浙江根本不敢造次。
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这次面对和文官的纷争,戚继光第一时间选择先向兵部上报此事。
显然,他是支持第二条意见的,而辽东的文官,从督粮道到御史,大多支持第一条,要求尽快剿灭王杲残部,不留丝毫隐含。
这或许又是辽东一次小小的文武之争吧。
戚继光为了保险,把分歧捅到兵部来了,等待兵部的指示。
到时候,有了兵部背书,不管选择哪一条,事后都不会有麻烦找到他身上。
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这或许就是明朝武将的悲哀,一切只能看文官老爷的意思行事,而不能纯粹从军事角度思考问题。
魏广德看完文书,略做思考就问道:“兵部的人在外面等着吗?”
“是的,那书吏是谭尚书房里的,还在宫外候着。”
芦布小声说道。
拿出一张票拟的纸条,魏广德提笔在上面写上“将在外”三个字,就放下笔,拿起纸条轻轻吹了几口气,让上面水迹快些干。
之后,才把纸条对折交到芦布手里,吩咐道:“拿去,让他交给谭尚书。”
“是。”
芦布答应一声,拿着纸条就转身出门。
魏广德把文书和自己先前所写的记录收好,放进旁边一个放私人物品的盒子里。
他选择支持戚继光,虽然这段历史是全新的,魏广德也不确定这么做对还是错,但是他选择支持他。
戚继光早在辽东战事结束后,就向京城传递过消息,那就是古勒城和王杲身边的随行人员,已经全部诛杀干净,没有留下一个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