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如果传出去,会给阿橚拉多少仇恨?子薰轻轻白了他一眼。
“橚儿只有八岁,离就藩还有很多年,让咱再仔细想想,你也留心些,想让阿橚去哪儿,跟咱说一声”。
想不到他这样好说话,并不固执己见,子薰心中稍稍安定了些。
也许是自己过于紧张了,太子名分已定,地位稳固,岂是一个吴王称号所能影响的?
李善长久病未愈,中书右丞杨宪才干出众,能言善辩,日益得到上位的赏识、重用。
相比之下,位于其上的汪广洋则显得木讷寡言。
汪广洋,年少时曾拜元朝官员余阙为师,满腹经纶,多次献计献策,深得上位看重。
当李善长告病时,上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汪广洋主持中书省政务,下旨封他为中书左丞,这个职位在中书省仅次于李善长、徐达。
但是,谦逊平和的汪广洋遇上雄心勃勃的杨宪,则显得战斗力明显不足。
几个回合下来,汪广洋渐露败迹。
在办公室争斗方面,杨宪长袖善舞,仗着上位的宠信和器重,安插亲信,打击异己,各种手段齐上阵。
相比之下,汪广洋简直弱爆了,只有受欺负的份儿,毫无还手之力。
五月,杨宪指使御史刘炳等人上书弹劾汪广洋,理由是:“奉母不如礼,以为不孝”。
皇上重视孝道,无人不知,汪广洋竟敢不孝顺亲生母亲,简直大逆不道!
上位雷霆震怒,直接批准刘炳等人所请,将汪广洋罢官。
汪广洋被革职遣返回乡,杨宪顺理成章的成为中书省地位最高之人,干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
斗垮汪广洋后志得意满的杨宪,忽略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对手。
这个对手是谁呢?
李善长和胡惟庸,以及他们代表的淮西群臣。
杨宪是太原阳曲人,汪广洋是高邮人,两人均不属于淮西阵营。
六月,皇上下旨擢升杨宪为中书左丞。
杨宪的志向远不止此,他奋斗的目标是取代李善长,成为百官之首,皇上和太子之下,万人之上。
杨宪和李善长的矛盾由来已久,上位登基之前,杨宪就多次联合他人攻击李善长,没有宰相的才能。
李善长对杨宪也是百般看不顺眼。
杨宪对李善长的位置早有觊觎之心,只是一直苦无机会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