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再三推辞。
最后还是司马懿做主,让司马昭回去自省三日读书,将这事翻篇。
“士载,若你为河内太守,会如何治理河内?”司马懿又看向邓艾,认真询问。
邓艾心中一喜,连忙誓言道:“我以为,河内毗邻伪汉,乃是军事重地,可在河内屯田储备军粮。”
司马懿道:“河内本有屯田,你这治理不足为奇啊。”
邓艾道:“即便是屯田,亦有区别。”
“河内土地肥沃,河流众多,然而堵塞的渠道却是颇多。”
“水少,良田也会变成荒田。”
“故而,要在河内屯田,得先开挖河渠,引水灌溉,这比组织流民开荒更有效果。”
“这是其一。”
“其二:河内如今的屯田,几乎都为民屯。”
“民屯虽然管理严苛,然而对屯田民的压迫太重赏赐太少,难以调动屯田的积极性。”
“可在河内另行军屯,制定赏罚,如行军打仗一般,赏罚分明,让军士能在屯田中亦可获得赏赐,军士才会积极屯田。”
司马懿大笑:“我只是让你当河内太守,你却想当统兵的将军。你未曾统兵,我如何能给你增派军士?”
邓艾不卑不亢地道:“昔日韩信在当大将军前,亦未曾统兵。”
司马懿饶有兴致:“韩信在当大将军前,虽然未曾统兵,却颇知军务。我若让你统兵,你又会如何做?”
邓艾不假思索:“自古以来,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武帝在平定黄巾后,就曾屯兵开田,分别以军屯和民屯,在许都积累了大量的粮食。”
“其目的在于兵指天下,自给自足,不用过度的去向世家大族摊派钱粮。”
“如今天下,东吴孙权已然半残,不足为虑。”
“大魏的敌人仅有伪汉。”
“然而大国相争,胜败非一朝一夕,比的就是谁更持久。”
“纵观刘备这几年的战事,皆是在逼大魏急战,让大魏不能安心的休战养民。”
“每当大军出征抵挡刘备时,仅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了一半,不仅耗资很大,又让劳役繁重。”
“往往刘备一旦有劫粮道的意向,大魏的主将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也是为何,兵多的一方,往往会因为粮草不济而战败。”
“若我为河内太守,在河内郡东屯兵两万人,河内郡西屯兵三万人,再按照十中取二的方式轮休,常驻军屯兵四万人。”
“若是风调雨顺,只需六七年间,就能在河内屯粮三千万斛,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
“不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将无往而不利!”
邓艾洋洋洒洒,将心中对河内的治理和防守阐释。
即便啊对邓艾不服心性高傲的司马昭,也忍不住对邓艾的想法感到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