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师这三个年轻的侍卫队长,武艺没得说,就是还欠些火候,他们更擅长骑射,现在步斗限制了发挥。”
“老师可以收他们三人为学生,传授兵法战策,十八年后,成就绝不会低于安猪儿。”
武怀玉心说你还真说对了,这三人历史上一个做过安东都护一个做过安西都护,还有一个做过凉州都督,都是一时猛将。
“我真的也很想跟老师一起去辽东呢。”
看着场上那精彩的比斗,裴行俭有几分落寞之色。
他虽说从小习文,还是进士出身,但后来在左屯卫当仓曹参军时,也跟苏定方学兵法,而他老师武怀玉本身又是不败将军,自然也没少向老师请教兵法之事。
后来去南中姚州都督府历练多年,可以说他这个崇贤馆出身的进士郎,早就成了一个带剑的儒将。
征辽这样的大事,他真想参加。
接到朝廷召回长安的旨意,裴行俭是兴匆匆的从高昌返回,本以为是要从征辽东,结果却是授他长安县令。
“长安令是个要职,权重,但这个官不太好当,很考虑你的本事,你就安心踏实的当上五年长安县令,只要能干出政绩,那么就有机会升中书舍人或给事中,回头再任一州刺史或是拜个都督,再进台省,将来就有机会进政事堂。”
这条路,是条金光大道,裴在朝中有靠山,自己有能力,他还是太子承乾的同学,还是进士出身,又有军功,又是名门子,可以说各种光环加身,二十年,还真就有机会拜宰相。
“将来我武家,可也得要托你多照应。”
裴行俭赶紧道,“老师何必跟我说这般客气的话,我打小就拜你门下,这一路来都是受你照顾才有今日,我自当尽我所能,帮衬下老师的儿孙。”
他知道自己这个长安令,其实也是武怀玉帮他安排的,出了很多力,表面上是太子选中了他。
“安心在长安历练吧,长安令可不好当,可别干上一年半载,甚至是三五个月就让人轰下台。”
都说三生不幸附郭县令,长安县令就更难当了,不仅要跟万年县分管一个长安城,而且雍州衙门这个婆婆同城办公,更要命的这可是京师,百司衙门都在长安,
这里人口数十万,而且贵族官员军兵士人商贾也多,仅一个治安问题就非常难搞。
很多任长安、万年的县令,都干不满一年,因为容易出错,天子眼皮底下,那么多双眼睛盯着,出了错可没人兜着。
尤其是容易得罪权贵。
就连雍州别驾和治中这两高级主持京兆事务的官员,也都是走马灯一样换人。能在京师做好地方官,那真是很要本事。
长安令一般是任期五年,但基本上还没有人能坐稳五年的。
武怀玉已经尽量给裴行俭铺好了路,长安令,然后给事中,再外放刺史,再回朝做侍郎,再外放个都督,回来再做尚书,基本上就已经有拜相的资历了。
裴行俭没有问皇帝为何用李绩为辽东道大总管、李道宗为平壤道大总管,却没用武怀玉为大总管,个中原因,其实都心知肚明。
李绩去年征北,打的很一般,还不如给他打配合的武怀义战绩显赫抢眼,但最后论功行赏,仍还是李绩功第一,武怀义虽也晋封国公得三百户实封,终究也只是功第二。
这次征辽,武怀义也仍是给李绩做副总管。
“你回长安来了,我让承鹭以后多去你府上跟你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