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庄子,李世民和承乾也还都有些闷闷不乐。
连租押都不要。
如郑老汉他们国初,是有机会回原籍老家,或是就地落籍,甚至还有机会均田分地的,但他们基本都拒绝了,
理由老郑也说的清楚,在关中分不到几亩地,能分的地多点就得迁去边地,老郑他们又畏惧边地苦寒,害怕蛮胡,而且迁移也不易,更重要的是入籍授田后就得服役纳税了,而税赋并不轻。
老师曾经教导过儿臣,说过木桶短板,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长的板有多高,而是取决于木桶最短的板有多高,
武怀玉做计相时主张推行的义仓粮新规,亩纳两升,官绅一体纳粮,这个事情其实就引起许多人反对了。
其中占总人口不过千之二三的大地主们,占田却达百之四五十。
郑老伯还有太子赏赐的三两黄金,又有退还的一千上庄钱,现在又免租落下三十石粮,郑老伯已经在想着,或许等秋后就该请人来把自家的几间草棚,换成夯土墙和瓦房顶,这样就再也不用担心阴雨季节漏雨了,
“臣建议可以一步步来,先选一地试点,总结积累些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总结改进之后再慢慢更多地方推广开来。
要是彻底无地,还入籍为课丁,那这税赋可就压力巨大。
盖上个四合院房,他也就成了有身份的人,腰肝能更直挺,是了,他马上还将成为武家庄的庄头管事,一年有二十四石粮工钱呢。
郑老汉没想到这天上真会掉馅饼,再三确认后还是高兴的应下了。
郑老汉带头跪伏地上,向着太子和皇帝高呼万岁。
也有些最初分了地的百姓,因为负债等原因,最后违规把地卖了,被地主豪强所兼并,比如武怀玉刚来的时候,在白鹿塬上遇到的武成一家,他家原本就分到几十亩地,但后来都让他卖掉了。
皇帝赐坐。
“不是退租,是重新签份租契,你不是想多租点地吗,你之前说是想再租二十亩租田是吧?
我干脆再给你二十四亩,凑个六十亩整,租额呢改一下,是按我武家惯例,夏粮收割后,收多少咱二一添作五,各取一半,丰年最多也亩租不过一石,
若是歉收,也按比例减租,秋季作物不再收租,也不额外收其它礼。
他从老家再到这里,这些年他给许多家地主打过长工做过麦客,也当上了佃户,但其中受到的许多委屈,也是一直憋在心里。
在国初时这是很难做到的。
地主,
“怀玉,你觉得朝廷该怎么做?”
李世民沉吟。
“其家庭有成丁者,需服二十天役,但允许折庸代役,”
“那就处置带头反对者,杀鸡儆猴。”
两个税法区别巨大,但好坏也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