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东方凌出列道:“诸位可还记得这一百多年间,北壁已是多次入侵中原?每次被打退后,休养生息二三十年,待新的一代骑兵长成,便又卷土重来,中原苦其反复久矣!新渊岳军这次乘胜追击,若能捣毁他们的老巢,就能永绝后患,保中原百年太平。”
御史薛图南也说:“也许是伏王殿下尚未接到圣旨,就已兵发北壁腹地了,说抗旨是不是言过其实了?既然箭已出弦,我等在京城不知前线军情变化,不如静观其变。也许真如大司宪所言,此战将彻底荡平靺羯人,永绝后患。”
延徽帝面上毫无表情。
他把目光投向容九淋:“此事,容阁相怎么看?”
容九淋还能怎么看。他身为吏部尚书,方才吏部侍郎、郎中们的发言,就是他的授意。而他的授意,也就是陛下的心思。
“诸君稍安勿躁,听我一言。”
在一片交头接耳的议论声中,容九淋四平八稳地开了口。他是群臣之首,有“天官”之称,在朝堂上说话的分量自然也是独一份的,殿内当即安静下来。
容九淋说:“将首先是臣,无论在内在外,都必须听从君命,否则就有谋逆之嫌。当然,我也不是说伏王殿下拥兵自重、有心造反,也许正如薛御史所言,他阴差阳错之下并未接到圣旨呢?
“要不这样,请陛下再发‘班师令’,为显郑重,以金漆之字刻于坚硬的铁木牌上,驿站八百里急递,敦促伏王率兵回朝。
“一块金牌若是不够,那就多发几块,同时将旨意传遍天下,让各省各府尽知此事。如此,伏王就算远在北壁腹地,也不至于闭耳塞听了吧?”
这番话明面上持中,实际暗指秦深有不臣之心,但皇上宽宏,愿意再给他一次回头是岸的机会。若他仍是抗旨不遵,那么朝廷下一次传遍天下的旨意,就是讨伐逆贼了!
毕竟秦深刚立下赫赫军功,又是皇帝的亲侄儿。如此先礼后兵,就不能算不教而诛,朝廷的面子与里子都有了。
此言深得君心,延徽帝颔首,面上微露霁色。
朝臣们见此情形,也知圣意已决,无论心里是赞同,还是腹诽或唏嘘,也只能附议容九淋之言。
于是三道金漆铁木牌载着严令,当即从京城驿站加急出发,以“马上飞递”的最高级别,日夜兼程地发往渊岳军中。
“你说,秦少帅之前究竟收没收到,命他班师回朝的圣旨?”
萧珩状似不经意地问叶阳辞。
叶阳辞不答。
他想起自己离开渊岳军时,曾对秦深说过:时机未到。眼下渊岳军不宜回朝,否则有瓦解之危。
但他也告诫过秦深:冬季最不适合北征。深入北壁腹地,长线作战,粮草难以为继不说,严寒气候更是致命。
而如今,秦深在两相权衡之下,还是决定继续北征,究竟心里有几分把握?
这般严苛的行军环境,朝廷不但不供应粮草,还一道又一道的金牌催他回师,又以天下舆论倒逼,秦深在这么大的压力下,还能率领渊岳军继续创造不败的战绩吗?
叶阳辞的喉结上下滚了滚,涩声道:“他收没收到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已迫不及待想要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萧珩说:“秦深若是立刻奉旨回朝,倒也不会被烹,毕竟他军功彪炳,在建国之后无人能出其右。皇上大概会将他解除兵权,软禁起来。”
叶阳辞冷笑:“所以把京城内的归化王府改为伏王府,就是做这个用的?鹰隼折翅、虎豹拔牙,与杀之何异?你还说轻了,照咱们这位皇帝的性子,过些年,等群臣与百姓对此事的关注淡了,再让他死得不明不白,才算心里石头落了地!”
萧珩见叶阳辞罕见地外露激烈情绪,却全然是为了另一个男人,他心里又酸又苦,还有点疼。
他说:“秦深远在数千里,你遥自担心也无用,还是先用午膳吧。”
叶阳辞深呼吸,压下满腔杀意,叹道:“给我半个时辰,我先对剑‘照身’自省。以免到时剑气溢出,掀了你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