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衍团队在党建课题研究中期汇报会上的“亮剑”,以及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给予的高度评价和明确指示,如同在平静的京城党建理论界,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
那份充满创新理念和前瞻性思考的研究报告,迅速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和兴趣。
“智慧决策”、“数字政府”、“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治理”……这些由周衍团队率先提出的新概念、新思路,很快就成为了京城理论圈和政策圈讨论的热点话题。
很多人都在打听,这份报告的执笔者,究竟是何方神圣?
当他们得知,这份报告的主要贡献者,竟然是一位年仅二十多岁,刚刚从地方调入中央政策研究室不久的年轻副局长时,无不感到惊讶和赞叹。
周衍的名字,以及他所展现出的那种超乎年龄的理论素养和创新精神,开始逐渐在京城这个藏龙卧虎之地,崭露头角,成为一张引人注目的“新名片”。
当然,伴随着赞誉和关注而来的,也必然会有一些质疑和……不怀好意的目光。
一些思想相对保守,或者在相关领域有着既得利益的“老权威”、“老专家”,对周衍报告中那些过于“超前”和“颠覆性”的观点,表示了怀疑和不认同。
他们认为,这些理念虽然听起来很“时髦”,但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不切实际”。
更有一些人,则暗中猜测,周衍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些“惊世骇俗”的观点,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高人指点”,或者只是在哗众取宠,博取眼球。
对于这些外界的议论和猜测,周衍并没有过多地去理会。
他深知,任何一项创新,都必然会经历一个从不被理解到逐渐被接受的过程。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更扎实的理论论证和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来回应那些质疑,争取更广泛的认同。
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亲自关心和支持下,周衍团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他们获得了更多接触核心数据和内部资料的权限。
他们有机会与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甚至,他们还得到了一些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和验证的机会。
周衍和他的团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了后续的研究和完善工作中。
他们针对报告中提出的每一个核心观点,都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溯源和逻辑推演。
他们广泛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最新实践案例,力求让每一个政策建议,都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他们还主动邀请了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学者,进行坦诚的对话和辩论,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