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小说网

四月天小说网>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932章 荒唐的战争(第1页)

第932章 荒唐的战争(第1页)

乾元元年十一月,黄河流域的寒风裹挟着枯草与沙尘,在邺城外围的平原上呼啸。

九镇节度使麾下的二十万大军,如同一道连绵百里的钢铁壁垒,将这座被安庆绪占据的孤城团团围住。

营地里,篝火的光芒在夜色中连成一片,与城墙上叛军的火把遥相呼应,空气中弥漫着粮草、战马与兵器的混杂气息,却唯独没有一支强军应有的肃杀与统一——这支集结了帝国最精锐力量的部队,自开赴前线那日起,便被一道荒唐的旨意捆住了手脚。

肃宗李亨听信宦官谗言,拒不设立统帅,只派不懂军事的鱼朝恩以“监军”之名,凌驾于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之上。

此时的唐王朝,虽经安史之乱重创,却仍能调动各镇精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五万劲旅,河东节度使李光弼领四万精兵,再加关内、泽潞、淮西、永平、汴滑、襄邓、魏博、滑濮八镇节度使麾下兵马,总计二十万之众,另有神策军三千作为补充,粮草由江淮地区源源不断转运而来。

论兵力、论补给、论军心,唐军都占据绝对优势,平定叛军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可这份优势,从肃宗李亨在长安大明宫的决策开始,便逐渐化为泡影。

自马嵬坡兵变后,李亨在灵武登基,虽有平定叛乱的志向,却始终被“武将权重”的恐惧缠绕。

安禄山曾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后起兵反叛,这份阴影让李亨对麾下将领充满猜忌。

此时,宦官鱼朝恩正得宠于宫中,他本是肃宗潜邸旧人,一路靠着阿谀奉承爬上高位,见李亨对武将心存疑虑,便日日在其耳边吹风:“郭子仪、李光弼皆为百战之将,麾下士卒精锐,若授以元帅之权,恐成第二个安禄山。”

“不如派监军节制诸军,既能掌控战局,又可防患于未然。”

这番话恰好戳中李亨的心病。

他想起玄宗朝节度使专权的教训,又担心诸将功高盖主,竟真的采纳了鱼朝恩的建议。

乾元元年十月,唐军集结前夕,李亨下旨:“九镇兵马共讨邺城,不设元帅,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领诸军。”

旨意传到前线,诸将皆惊。

郭子仪当时正在朔方军大营整兵,接到旨意后,手中的令旗险些落地。

他与李光弼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自隋末以来,凡大军出征,必设统帅统一号令,如今二十万兵马却无主帅,让一个只会在宫中谄媚的宦官监军,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拿军国大事当儿戏。

可君命难违。

十一月初,九镇大军陆续抵达邺城外围,按照鱼朝恩的“部署”,郭子仪的朔方军驻于城东,李光弼的河东军扎在城南,其余各镇兵马分守西、北两面,形成合围之势。

可鱼朝恩不懂军事,既不制定攻城方略,也不协调诸军配合,每日只在中军帐中饮酒作乐,偶尔心血来潮,便派人去各营“视察”,对将领们的战术建议指手画脚。

郭子仪曾提出“先断粮道,再缓攻城”的方案——邺城粮草皆靠洺州转运,若派一支精兵袭扰洺州,断绝叛军补给,不出一月,邺城必将拿下。

可鱼朝恩却认为这是“怯战之举”,拍着桌子怒斥:“二十万大军压境,还怕拿不下一座孤城?若迁延日久,粮草消耗殆尽,谁来担责?”

他强令诸军次日便全力攻城,郭子仪无奈,只能下令朔方军架起云梯,对东城发起猛攻。

可其他各镇兵马却迟迟不动。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认为攻城时机未到,按兵不动。

淮西节度使鲁炅担心伤亡过大,只派少量士兵虚张声势。

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更是直接派人向鱼朝恩诉苦,称麾下士兵“水土不服,需休整三日”。

结果,朔方军独自攻城一日,损失近千士兵,却连城墙的缺口都没撕开,只能撤兵回营。

如此乱象,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反复上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