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许都的荀彧获悉了种种,就在最短的时间解决好了一切。
“子修太像他父亲了。”
在荀彧思绪万千之际,丁氏轻叹一声,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表情。
“对于认准的事情,即便是撞个头破血流,但只要这个是没有错的,不管这期间发生什么,那都是不会低头的。”
“这个性子,余很早就发现了,在子修没有及冠前,没有随军历练前,余不止一次的想要磨掉子修这个性子。”
“但是呢,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余发现自己错了。”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影响就改变的,哪怕是生养的父母,也是不行的。”
荀彧讲出了心中的真实想法,“长公子有此脾性,于社稷而言,于天下而言是好的。”
“如果长公子没有这种脾性,那在先前经历的种种,恐那些不臣,还不知要出来多少。”
唉~
听到荀彧讲这些话,丁氏表面没有太大变化,可心里却长叹起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对于荀彧那种复杂的心理,特别是在一些事的转变上,丁氏是知怎么回事的,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心理。
特别是在有本事的人身上,针对于一些特殊的事儿,这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站在丁氏的角度来看,荀彧的这种状态是没错的,毕竟有些东西传了那么久,哪怕是有乱世折腾,这也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
但是理解归理解,这不代表丁氏就会认同荀彧所想。
屁股决定了脑袋。
其实在有些时候,男人幼稚起来,比女人要幼稚多了,只是没人会愿意承认罢了。
“余这次邀文若前来,就是为了一件事,想必文若也猜到了。”
想到这里,丁氏收敛心神,表情正色的看向荀彧道。
“受到子修在襄做一些事的影响,由荆南生叛而致荆北、豫州等地出现的风波,文若是怎样想的?”
该来的终究会来啊!
荀彧一听这话,就知有些事是躲不过去的。
其实时局发生到现在,荀彧也看明白了,在今下这种局势下,固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曹昂推行的整风调改导致的,但是另一方面来讲,这背后也有曹昂的顺势推动。
为什么要这样做,荀彧看的很透彻,这也是荀彧犹豫的原因。
荆豫是乱了起来,可在两地的文武,不少是受曹昂举荐的,故而这种乱,其实是在可控之下的。